景观概念设计范例6篇6t体育

作者:小编    发布时间:2024-04-13 03:43:13    浏览:

[返回]

  6t体育《现代设计词典》中写到“构思设计”等同于“概念设计”,概念设计是整个设计阶段的初期,它包括前期资料收集、理想化草图分析、基于现状分析、最终设计构想的提出和拓展。《设计词典》中将“概念设计”定义为一种以形象作为设计对象,宽泛思维的设计形式;它开始于对新观念的一种理想化思考,在其中提炼并产生新的设计方式。概念设计始发源于20世纪中期的意大利,它又被称为“观念设计”。在“观念艺术”影响下,起初的“概念设计”形成了在抛开所有技术限制的环境下,以无限制的全角度探索与探讨和自由的表现创意为最终目的。概念设计在平面设计与工业产品设计方面运用较多且理论探讨也较丰富。美国平面设计师爱伦?霍伯特(AllenHubert)曾撰写了一本书“ConceptualDesign”(概念设计),有关如何进行平面设计的创意表现,将创意理念赋予某设计对象,通过这种方式直观趣味地向消费者推广产品和企业。当时“概念设计”这个观点还不为人所熟知,人们没有从该角度理解、重视这个问题。而工业设计领域可以说是倡导“概念设计”的先驱者,由于工业产品具有批量化生产的特点,工业设计对生产领域的影响更直观,可以快速、高效的对大众市场信息做出准确的反馈。在汽车工业尤其明显,概念设计成为推动汽车工业不断创新的源头。但是在景观设计中的概念设计并不能纯粹的只表现创意,而应重视对场地的思考,即从一理念出发,结合场地的现状及设计要求对方案在意向形态上进行的归纳与总结,为设计活动的深入开展指引前进的方向,提供前进的动力。

  当今,世界众多设计师们都认为一个场所应该有其特征———“认同”(identity)是最常用的词———来使它有别于其他场所。而景观概念设计的最终目标也是赋予场所以认同感,通过对场地氛围的营造让人们身临其境的对其有一个概念的体会,在营造场所认同感的过程中,笔者认为色彩、光线、材质是不可或缺的三个要素,同时也是景观概念设计中的三个要素。

  2.1色彩———景观概念设计中恰当色彩的应用可以达到渲染环境氛围和影响人们情绪感受的作用纵观众多景观概念设计作品,我们可以总结出一条有关色彩运用方面的规律,即概念设计师们喜欢用干净的纯色、原色、自然色来赋予景观象征性达到引起人们无限遐想的目的,因为纯色、原色具有很高的概括性搭配使用可以起到震撼人心和引导人们产生丰富联想空间的效果。德国当代著名景观设计师与教育家彼得?拉茨曾说过:“熔化的铁水在凝固过程中塑造的肌理和铁块被锈蚀后改变的色彩本身就是一种自然,相对于花木的种植毫不逊色,甚至要更自然一些”。由此可见,色彩具有一种似语言的象征特点,概念设计师们可以很好地将其使用于作品中从而表现设计概念。不同的颜色会带给人们不同的情绪心理感受,例如,色调鲜明的空间给予人愉悦的感受,灰暗的空间带给人压抑、抑郁的情感。此外,颜色具有国度界限和民族特性,比如美国的股市,红色代表下跌,但是在中国,红色则代表上涨。由于色彩的这种特性,概念设计师们将其与空间形态很好地揉捏在一切,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引人入胜的视觉空间。

  2.2光影———包含所有的颜色,万物之源“光”,可以强烈地唤醒物质性,它孕育着时间和空间,光影的交错记录着场所的四季变迁光与影是一对形影不离的伙伴,安藤忠雄是一位将光影与空间巧妙运用的建筑大师,将清水混凝土材质运用于建筑外立面是其常用设计手法之一,同时通过对外观形态的改造将外界自然光线引入室内,随着时间或季节的变迁而光影流连,即使是最简单的元素形体,在光线缓慢的移动下光影千变万化,形态变得活泼而生动,随着居住人的行动实现移步换景。他通过最基本的几何形态,用光线为人们创造一个微观世界。光影效果的运用不止体现在白天,夜晚通过人造灯光打造的效果更具有视觉冲击力,达到一种数字视觉概念的效果,这是概念景观设计表现的一大特点。

  2.3材质———每一种材料都有其特有的质感与肌理,在景观概念设计过程中善于发现与重塑材料是现代景观设计师们常用手法之一在安藤忠雄的设计作品中我们通常只能见到如混凝土、玻璃板、木材等少数材料。在他的设计中,所有建筑表面都进行清水模处理,不加其他修饰,很多项目以近乎成本的低造价完成。他将谦逊、纯朴、节约的文化融入设计中,通过质朴的材料和单纯的几何结构来达到居住和生活上的精神满足,同时又具时代感和艺术性。彼得?沃克强调人类与环境的交流,强调追寻并表现大自然的奥秘,在他的作品中多见如石材与木材的运用。可见现代景观概念设计师们崇尚自然材料,他们尝试将普通廉价的材料将其艺术重塑从而变成有用耐用的材料,不同的材料所产生的不同视觉感受让其独具艺术性,自然中现有的材料如生锈的铁、打磨的石材等在景观空间中都可以唤起人们对自然最原始最质朴的感受。

  项目位于独墅湖西南侧小岛上,具有独特的独墅湖岛屿景观资源,湖面开阔,风景秀丽。所在小岛北侧和东侧为独墅湖,西南侧为墅蒲塘。

  总用地面积:344643.2平方米;用地性质:居住用地;容积率:0.8;建筑密度≤20%;建筑限高:75米;计算入容积率总建筑面积:约275714.56平方米

  地块所在双湖板块是苏州四大环湖板块之一(环金鸡湖与独墅湖、环阳澄湖、环太湖、环石湖板块)。双湖板块紧邻苏州古城东侧,风景秀丽且周边生活配套较完善。

  项目位于独墅湖边,内部有小河贯穿基地东西,水景资源丰富,在规划阶段应充分利用内部外部水景,做足水的文章。如何体现该项目的差异性,成为最主要的课题。

  基于本项目的客观条件,将该项目产品发展方向定义为“城市湖泊中的私家岛屿”。

  “全湖景”。是对地块绝佳湖景资源的一个描述。地块北侧宗地红线与湖岸线重合,即本地块直接临湖。本地块临独墅湖拥有近1200米的私属湖岸线。从视线上分析,以本地块来观独墅湖可获得最为开阔的视角,且远离独墅湖隧道引桥,置身于此,独墅湖美景一览无余。

  “独立城市岛屿”。地块西南侧由墅蒲塘(河道)相隔,跟城市道路完全脱离,目前仅有一座6米宽的小桥可到岛上。将来政府规划的城市道路沿墅蒲塘外侧行走,通过两座拟建桥梁与小岛内部道路相联,仍然完好保持了小岛的独立性。如此,该住区将拥有极高的“私密性”,与城市道路相隔,生活恬静而舒适。

   桃花源的概念------强调自然生态,城市中的世外桃源

   普济岛、巴厘岛的概念------强调豪华尊贵,休闲度假

   湖岸线驻留点的选择,展现“无边际”湖岸线 项目景观规划空间构架

  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呼应面湖的特点,将独立式别墅布置在沿湖一线,并呈环形指状构图。联排沿东西向道路组团式展开,将高层集中布置于南入口中线两侧位置,紧邻中心绿地。与这种理性脉络形成对比反差的是道路和绿化布局采用感性的曲线形式,有意营造一种自由活泼、丰富多变的社区氛围。

  4.2.岛岸生态公园------50米湖滨绿化带(包含两方面内容:岛岸生活休闲体验区+湖滨生态区)

  原则:此区域是今后的卖场区,应体现尊贵豪华休闲度假的特征,在其中赋予岛岸生活的含义。

  规划布局:在其中可以设置泳池SPA区域,游艇体验区,阳光沙滩区,沙滩排球区,休闲咖啡区6t体育,垂钓区,湖面观景玻璃屋等,但构筑物尺度不宜过大,应采用通透的材料,如玻璃或钢等,或生态的材料如木材等。

  小品的设置可采用锚,船托,桅杆等加强岛岸生活的特征。如湖边栏杆的形式均可结合以上形式来设计,在细部体现出岛岸的独特气质。而这些都是卖场包装及场景设置的最佳素材,可以带给目标客户深刻的印象。

  原则:生态主题的延伸, 强化地块资源的独特与稀缺,为高端客户提供城市内少有的原生态公园,并可引入湿地等生态概念。

  功能:强调原生态,提升地块价值;防洪的功能,为岛内防洪泄洪提供自然的屏障;提供零距离观赏独墅湖的最佳视角空间;是基地与独墅湖的临界区域。

  规划布局:建议该区的空间布局以静态空间为主,如观湖,散步,休闲,不宜引入太多大型的活动空间,以免为独栋别墅带来干扰,降低品质。

  在生态区中北端湖岸线米,可考虑加入滨湖自行车观光道,作为岛岸生活的一部分来体验,但对其宽度要有所控制,尺度过大占用绿地面积较多,建议宽度2.5-3米。

  4.3.岛内公园--------通过利用高层日照间距的退让创造岛内大面积绿化空间(包含两方面内容:中心湖面+ 坡地密林)

  原则:应充分利用内部外部水景,将内外水系在形式上取得统一,同时作为小区内部公共交流场所,以水文化为主题。

  原则:可以结合高层布局,营造丰富的空间,尤其应多做地形处理,增加场地竖向变化,克服岛内地势平坦的弊端,同时也可以解决岛内自身土方平衡。这也会成为项目的亮点所在。

  规划布局:地形在人工的稍加修饰下呈缓坡状由低向高蔓延上来,各种植物组成的绿色组团,时隐时现的将建筑与内庭院分隔开来,同时运用借景、渗透等手法将环境渐渐融入到建筑中去。架空层部分和庭院绿化融为一体,同样的绿色却有着不同样的表达。

  样板段以景观体验为主,“水陆双行”以两种不同的过程体验,试图为客户营造独特、丰富与高品质的住区空间感受。

  整个流线分为“三点三线”控制。入口、售楼处、样板房是整个流线中的三个重要节点;由入口到售楼处前仪式感强烈的景观轴线、水行路线、陆行路线是参观流线中三个特色行程。水行路线、样板房、陆行路线给来访者带来独特、尊贵的现实体验,“起、承、开、合”的参观节奏为来访者购房心理做逐层铺垫。

  入口:一组小船停泊在湖畔,构成如画意境,同时,暗示了本住区的特殊地理位置---岛屿。

  “水行”:小船摇曳于别具风情的威尼斯水街之中,如同电影中曾出现的场景。临水商业为水街增添了生活氛围。

  别墅样板房:小船驶出威尼斯水街,隔者湖面远远看到别墅样板房从地中生长出来,与湖光山色相互掩映。于是靠岸参观。别墅样板房拥有住区内最佳的湖景位置和最大的观湖视角。

  景观是人类的世界观、价值观、伦理道德的反映,是人类的爱和恨,欲望与梦想在大地上的投影。而景观设计是人们实现梦想的途径。农业时代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不敢有违天地之格局与过程,便用心目中的宇宙模式来设计神圣的景观,以祈天赐福;中世纪的欧洲,神权高于一切,万能的上帝成为人类生活和设计的中心,因此有了以教堂为中心的城市和乡村布局形式。文艺复兴解放了人性和科学,因为有以人为中心和推崇理性分析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对古希腊和罗马贵族奢侈与生活的向往,因此才有几何对称和图案化的理想城市模式和随后的巴洛克广场及园林设计,甚至于将自然几何化。工业革命带来了新的设计美学,机器成为万能的主宰,因此,才有了柯布西埃的快速城市模式,城市为机器而设计,并最终也变成了机器。城市公园和绿地如同城市的商业区、生活区、办公区一样,变成城市机器的一个个零件,高速干道和汽车成为这些功能体之间的联接。作为自然元素的公园绿地和城市开敞空间,被限制在红线范围内,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分开。所以,人们在不同的地块上完成不同的功能:工作、购物、居住、休闲。人的完整生活被切割、被分裂,因此,最终人也成了一部机器。

  从20世纪60~70年代开始,雷切尔·卡森(Rachel Carson)的“寂静的春天”把人们从工业时代的富足梦想中唤醒;林恩·怀特(Lynn White)揭示了环境危机的根源来自西方文化的根基,即“创世纪”本身,而加勒特·哈丁(Garrett Hardin)的“公有资源的悲剧”则揭示了资源枯竭来源于人类的本性和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多纳拉·米德斯(Donella Meadows)则计算出地球资源的极限,警示了人类生存的危机。所有这些都把设计师们从对美与形式及优越文化的陶醉中引向对自然的关注,引向对其他文化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关注。设计师开始懂得用植物而非人工大坝更能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微生物而非化学品能更持久地维持水体清洁;太阳能比核裂变更安全;泥质护岸比水泥护岸更经济持久;自然风比人工空调更有利于健康。这是对自然和文化的一种全新的认识。在此背景下,产生了英·麦克哈格(In McHarg)的“设计尊重自然”[18],也产生了更为广泛意义上的生态设计,包括建筑的生态设计、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工业及工艺的生态设计等等。本文将着重讨论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

  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反映了人类的一个新的梦想,它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和后工业时代的到来而日益清晰,从社会主义运动先驱欧文的新和谐工业村,到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和20世纪70~80年代兴起的生态城市 (eco-city,eco-community)以及可持续城市 (sustainable cities,sustainable communities) [1、24、25、33、37、50、51、53、54、55、57、58、59]。这个梦想就是自然与文化、设计的环境与生命的环境,美的形式与生态功能的真正全面地融合,它要让公园不再是孤立的城市中的特定用地,而是让其消融,进入千家万户;它要让自然参与设计;让自然过程伴依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让人们重新感知、体验和关怀自然过程和自然的设计。

  “设计”是有意识地塑造物质、能量和过程,来满足预想的需要或欲望,设计是通过物质能流及土地使用来联系自然与文化的纽带。参照西蒙·范·迪·瑞恩(Sim Van der Ryn)和斯图亚特·考恩(Stuart Cown)(1996)的定义: 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这种协调意味着设计尊重物种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剥夺,保持营养和水循环,维持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以有助于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

  生态设计不是某个职业或学科所特有的,它是一种与自然相作用和相协调的方式,其范围非常之广,包括建筑师对其设计及材料选择的考虑;水利工程师对洪水控制途径的重新认识;工业产品设计者对有害物的节制使用;工业流程设计者对节能和减少废弃物的考虑。生态设计为我们提供一个统一的框架,帮助我们重新审视对景观、城市、建筑的设计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和行为。简单地说,生态设计是对自然过程的有效适应及结合,它需要对设计途径给环境带来的冲击进行全面的衡量。对于每一个设计,我们需要问:它是有利于改善或恢复生命世界还是破坏生命世界,它是保护相关的生态结构和过程呢?还是有害于它们?

  如果我们把景观设计理解为是一个对任何有关于人类使用户外空间及土地问题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监理这一解决方法的实施过程[20],而景观设计师的职责就是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人类的生活同地球和谐相处[38]。那么,景观设计从本质上说就应该是对土地和户外空间的生态设计,生态原理是景观设计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核心。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景观设计是人类生态系统的设计[16]。是一种最大限度的借助于自然力的最少设计(minimum design),一种基于自然系统自我有机更新能力的再生设计[15],即改变现有的线性物流和能流的输入和排放模式,而在源、消费中心和汇之间建立一个循环流程。其所创造的景观是一种可持续的景观[27、30]。然而,就国内目前的景观设计现状来说,无论是五一、十一的花坛,还是景观大道或是城市广场,也无论是郊野“自然公园”还是整治一个新的市区水系;从普通的住宅绿地设计,到号称“花园城市”、“山水城市”的建设,人们所看到的却是非生态的设计引导着不可持续的景观的创造[42、44]。所以,有必要对生态设计的原理加以认识,以指导正确的景观设计。

  下面将以西蒙·范·迪·瑞恩和斯图亚特·考恩(1996)提出的生态设计原理为框架,结合约翰·莱尔(John Lyle)等提出的人类生态系统设计和再生设计原理,罗伯特·萨尔(Robert Thayer)等提出的可持续景观和视觉生态原理以及生态城市的原理,并进一步结合目前国际景观和城市设计的动态,系统阐述景观及城市生态设计的几条基本原理。

  也就是说,设计应根植于所在的地方。对于任何一个设计问题,设计师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是我们在什么地方?自然允许我们做什么?自然又能帮助我们做什么?我们常常惊叹桃花源般的中国乡村布局及美不胜收的民居,实际上它们多半不是设计师创造的,而是居者在与场所的长期体验中,在对自然深刻了解的基础上与自然过程相和谐的当地人的创造性设计。这一原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尊重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这是当地人的经验,当地人依赖于其生活的环境获得日常生活的一切需要,包括水、食物、庇护、能源、药物以及精神寄托。其生活空间中的一草一木,一水一石都是有含意的,是被赋予神灵的。他们关于环境的知识和理解是场所经验的有机衍生和积淀。所以,一个适宜于场所的生态设计,必须首先应考虑当地人的或是传统文化给予设计的启示,是一个关于天地-人-神关系的设计。例如,在云南的哀牢山中,世代居住在这里的哈尼族人选择在海拔1500~2000m左右的山坡居住,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最适宜于居住;村寨之上是神圣的龙山,丛林覆盖,云雾缭绕,村寨之下是层层梯田。丛林中涵养的水源细水长流,供寨民日常生活所用,水流穿过村寨又携带粪便,自流灌溉梯田。山林里丰富多样的动植物,都有奇特的医药功能。所以山林是整个居落生态系统的生命之源,因而被视为神圣。哈尼梯田文化之美,也正因为她是一种基于场所经验的生态设计之美。皖南的村落,如宏村,也可见同样的生态设计经验[39]。

  (2)适应场所自然过程现代人的需要可能与历史上该场所中的人的需要不尽相同。因此,为场所而设计决不意味着模仿和拘泥于传统的形式。生态设计告诉我们,新的设计形式仍然应以场所的自然过程为依据,依据场所中的阳光、地形、水、风、土壤、植被及能量等。设计的过程就是将这些带有场所特征的自然因素结合在设计之中,从而维护场所的健康。

  (3)当地材料植物和建材的使用,是设计生态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乡土物种不但最适宜于在当地生长,管理和维护成本最低,还因为物种的消失已成为当代最主要的环境问题。所以保护和利用地方性物种也是时代对景观设计师的伦理要求。

  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分为可再生资源(如水、森林、动物等)和不可再生资源(如石油、煤等)。要实现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必须对不可再生资源加以保护和节约使用。即使是可再生资源,其再生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对它们的使用也需要采用保本取息的方式而不是杀鸡取卵的方式。因此,对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流和能流,生态设计强调的解决之道有四条:

  第一,保护保护不可再生资源,作为自然遗产,不在万不得已,不予以使用。在东西方文化中,都有保护资源的优秀传统值得借鉴,它们往往以宗教戒律和图腾的形式来实现特殊资源的保护[39]。在大规模的城市发展过程中,特殊自然景观元素或生态系统的保护尤显重要,如城区和城郊湿地的保护,自然水系和山林的保护。

  第二,减量(Reduce)尽可能减少包括能源、土地、水、生物资源的使用,提高使用效率。设计中如果合理地利用自然的过程如光、风、水等,则可以大大减少能源的使用。新技术的采用往往可以数以倍计地减少能源和资源的消耗。即使基于已有的技术,有学者认为人类可以用比现在少一倍的能源和资源消耗而获得比现在高一倍的生活水平,即所谓的四倍数[32]。相似的观点认为,在全世界范围,只有将资源消耗量减少到50%,而发达国家减少到10%,地球的可持续目标才有可能实现。为此,一批有影响的学者和社会活动家于1994在国际上成立了“十倍数俱乐部”(The Factor Ten Club)[32]。城市绿化中即使是物种和植物配置方式的不同,如林地取代草坪,地方性树种取代外来园艺品种,也可大大节约能源和资源的耗费,包括减少灌溉用水、少用或不用化肥和除草剂,并能自身繁衍。不考虑维护问题的城市绿化,无论其有多么美丽动人,也只能是一项非生态的工程。

  第三,再利用(Reuse)利用废弃的土地、原有材料,包括植被、土壤、砖石等服务于新的功能,可以大大节约资源和能源的耗费。如,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关闭和废弃的工厂可以在生态恢复后成为市民的休闲地,在发达国家的城市景观设计中,这已成为一个不小的潮流。早在1971年,景观设计师理查德·海格(Richard Hagg)就提出利用西雅图的煤气工厂遗址建成市民休闲公园,并于1975年开放[10]。另一个类似的例子是由德国景观设计师彼得·乐兹(Peter Latz)设计的Emscher Landscape Park景观公园[2],该公园位于德国钢铁重镇瑞尔基比特(Ruhgebiet),1991年开始设计,1994年开放,占地230hm2,设计充分利用原有工厂设施,进行生态恢复,生锈的炉台、斑驳的断墙,在绿色的包围中讲述一个辉煌工业帝国的过去。国内的广东省中山市在这方面也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一个始建于20世纪50~60年代的粤东造船厂,不是被彻底拆掉和推平用于地产开发,而是利用现有榕树、厂房和机器,设计成一个开放的市民休闲场所。在这里,古树讲述了这块场地的历史,厂房和机器深刻了城市的记忆[41]。

  第四,再生(Recycle)在自然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流动是一个由“源-消费中心-汇”构成的、头尾相接的闭合环循环流,因此,大自然没有废物。而在现代城市生态系统中,这一流是单向不闭合的。因此在人们消费和生产的同时,产生了垃圾和废物,造成了对水、大气和土壤的污染。

  土地资源是不可再生的,但土地的利用方式和属性是可以循环再生的。从原野、田园、高密度城市到花园郊区、边缘城市和高科技园区,随着城市景观的演替,大地上的每一寸土地的属性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42、43、44]。昔日高密度中心城区的大面积铺装可能或迟或早会重新变为森林或高产的农田,已经填去的水系会被重新恢复。

  工业的生态设计要求工业生产流程的闭合性,一个闭合的生产流程线可以实现两个生态目标,一是它将废物变成资源,取代对原始自然材料的需求;二是避免将废物转化为污染物。

  基于这一概念,莱尔等人提出了再生设计理论(Regenerative Design)[15]。即用“源-消费中心-汇”循环系统取代目前的线性流,形成一个再生系统(Regenerative system),使前一流程中的汇,变成下一流程中的源。根据莱尔的经验,实现再生系统,在设计上有以下12大战略:(1)让自然做功;(2)向自然学习、以自然为背景;(3)整合而非孤立;(4)需求多功能的满意或较优而非单一功能的最大或最小;(5)适当的以适用为目的的技术追求,而非过分追求高科技;(6)用信息取代物质和能量消耗;(7)提供多条解决途径;(8)寻求用共同途径解决多个不同问题,而非就事论事;(9)把管理储存(包括资源、能源和废弃物)作为关键因素来对待;(10)创造环境之形来引导功能流;(11)创造环境之形来标识过程;(12)可持续性优先。

  正如没有一个通常意义上的可实施的设计不考虑经济预算一样,没有一个可实施的生态设计可以不考虑生态代价,包括资源的消耗,污染的产生以及栖息地的丧失。

  (1)生命周期分析方法城市户外中的一件户外设施可能是以东北长白山的红松为材,长途运到广东某地加工成品后,又运至北京置于场地之中,破旧后变成垃圾,进入处理场。这整个过程中都蕴含着物质、水、能量和土地的消耗。也就是说,这一设施的生态费用都应该作为设计时的考虑因素。一张简单的园林坐椅,实际上关联着河流的水质、森林的状态以及山体的水土流失程度。通过对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对环境影响的考察,我们可以评价设计和使用的产品的生态性。我们需要理解产品生产过程,以决定它们对物质和能量是节约的,或是浪费的;是有毒的,或是无害的。生态设计要求我们对所有使用的东西进行探究,生产它们意味着牺牲什么?它们的创造会给人、动物及自然带来什么危害?

  (2)能流和物流跟踪通过对维护我们的居住和工作环境所必须的能流和物流,包括自来水、污水流、电流、食物流、垃圾处理及旧物如玻璃的再利用等流程,我们就会对维持我们生活的系统更加敏感和关注。

  自然生态系统生生不息,不知疲倦,为维持人类生存和满足其需要提供各种条件和过程,这就是所谓的生态系统的服务[5]。这些服务包括:

  (1)空气和水的净化;(2)减缓洪灾和旱灾的危害;(3)废弃物的降解和脱毒;(4)土壤的和土壤肥力的创造和再生;(5)作物和自然植被的授粉传媒;(6)大部分潜在农业虫害的控制;(7)种子的扩散和养分的输送;(8)生物多样性的维持,从中人类获取农业、医药和工业的关键元素;(9)保护人类不受紫外线)缓和极端气温和风及海浪;(12)维护文化的多样性;(13)提供美感和智慧启迪,以提升人文精神。

  所以自然提供给人类的服务是全方位的。让自然做功这一设计原理强调人与自然过程的共生和合作关系,通过与生命所遵循的过程和格局的合作,我们可以显著减少设计的生态影响。

  第一、自然界没有废物每一个健康生态系统,都有一个完善的食物链和营养级,秋天的枯枝落叶是春天新生命生长的营养。公园中清除枯枝落叶实际上是切断了自然界的一个闭合循环系统。在城市绿地的维护管理中,变废物为营养,如返还枝叶、返还地表水补充地下水等就是最直接的生态设计应用。

  第二、自然的自组织和能动性自然是具有自组织或自我设计能力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告诉我们,一个系统当向外界开放,吸收能量、物质和信息时,就会不断进化,从低级走向高级。进化论的倡导者赫胥黎就曾描述过,一个花园当无人照料时,便会有当地的杂草侵入,最终将人工栽培的园艺花卉淘汰。盖亚(Gaia)理论告诉我们,整个地球都是在一种自然的、自我的设计中生存和延续的[60]。一池水塘,如果不是人工将其用水泥护衬或以化学物质维护,便会在其水中或水边生长出各种水藻、杂草和昆虫,并最终演化为一个物种丰富的水生生物群落。自然系统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远远超出人为的设计能力。与其如此,我们不如开启自然的自组织或自我设计过程。自然的自设计能力,导致了一个新的领域的出现,即生态工程(ecological engineering),传统工程是用新的结构和过程来取代自然,而生态工程则是用自然的结构和过程来设计的[22]。

  自然系统的这种自我设计能力在水污染治理、废弃地的恢复(包括矿山、采石坑、采伐迹地等)以及城市中地方性生物群落的建立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如景观设计师迈克尔·范·瓦肯伯格(Michael van Valkenburgh)设计的通用米氏(General Mills)公司总部(位于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市Minneapolis,Minnesota)的项目中,设计师拟自然播撒草原种子,创造适宜于当地景观基质和气候条件的人工地被群落,每年草枯叶黄之际,引火燃烧,次年再萌新绿。整个过程,包括火的运用,都借助了自然的生态过程和自然系统的自组织能力[3]。在废弃矿山的恢复中,除了常规的用植被来进行生态系统的恢复外,还可以利用地貌过程来开启自然恢复过程[6]。

  自然是具有能动性的,几千年的治水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对待洪水这样的自然力,应因势利导而不是绝对的控制,古人李冰父子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设计的成功之处,也在于充分认识自然的能动性,用竹笼、马槎、卵石与神为约,造就了川西平原的丰饶。大自然的自我愈合能力和自净能力,维持了大地上的山青水秀。湿地对污水的净化能力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污水处理系统之中[43]。生态设计意味着充分利用自然系统的能动作用。

  第三、边缘效应在两个或多个不同的生态系统或景观元素的边缘带,有更活跃的能流和物流,具有丰富的物种和更高的生产力。如海陆之交的盐沼是地球上产量最高植物群落之一。森林边缘、农田边缘、水体边缘以及村庄、建筑物的边缘,在自然状态下往往是生物群落最丰富、生态效益最高的地段[8、9]。边缘带能为人类提供最多的生态服务,如城郊地的林缘景观既有农业上的功能,又具自然保护和休闲功能,这种效应是设计和管理的基础[11]。然而,在常规的设计中,我们往往会忽视生态边缘效应的存在,很少把这种边缘效应结合在设计之中。在城市或绿地水系的设计中,我们常常看到的是水陆过渡带上生硬的水泥护衬,本来应该是多种植物和生物栖息的边缘带,只有曝晒的水泥或石块铺装;又如在公园里丛林的边缘,自然的生态效应会产生一个丰富多样的林缘带,而人们通常看到的是修剪整齐的草坪;又如,建筑物的基础四周,是一个非常好的潜在生态边缘带,而通常我们所看到的则是硬质铺装和单一的人工地被。除此之外,人类的建设活动往往不珍惜边缘带的存在,生硬的红线把本来地块之间柔和的边缘带无情地毁坏。

  所以与自然合作的生态设计就需充分利用生态系统之间的边缘效应,来创造丰富的景观。

  第四、生物多样性自然系统是宽宏大量的,它包容了丰富多样的生物。生物多样性至少包括三个层次的含意[36],即:生物遗传基因的多样性;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多样性维持了生态系统的健康和高效,因此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基础。与自然相合作的设计就应尊重和维护其多样性,“生态设计的最深层的含意就是为生物多样性而设计”[26]。为生物多样性而设计,不但是人类自我生存所必须的,也是现代设计者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和伦理规范。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是保持和维护乡土生物与生境的多样性。对这一问题,生态设计应在三个层面上进行,即:保持有效数量的乡土动植物种群;保护各种类型及多种演替阶段的生态系统;尊重各种生态过程及自然的干扰,包括自然火灾过程、旱雨季的交替规律以及洪水的季节性泛滥[21]。关于如何通过景观格局的设计来保持生物多样性,是景观生态规划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9、45]。自然保护区、风景区、城市绿地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后堡垒。曾一度被观赏花木和栽培园艺品种和唯美价值标准主导的城市园林绿地,应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最重要的设计指标。每天都有物种从地球上消失的今天,乡土杂草比异国奇卉具有更为重要的生态价值;五星瓢虫和七星瓢虫是同样值得人们珍爱的,勤于除草施肥、城市绿地管理者的形象不应是打药杀虫的小农。通过生态设计,一个可持续的、具有丰富物种和生境的园林绿地系统,才是未来城市设计者所要追求的。

  现代城市居民离自然越来越远,自然元素和自然过程日趋隐形,远山的天际线、脚下的地平线和水平线,都快成为抽象的名词了。儿童只知水从铁管里流出,又从水槽或抽水马桶里消失,不知从何处来又流往何处;忙碌的上班族不知何时月圆月缺、潮起潮落;在全空调的办公室中工作的人们,就连呼吸一下带有自然温度和湿度的空气都是一件难得的事,更不用说他对脚下的土地的土壤类型、植被类型和植物种类有所了解。大自然的高山流水、飞禽猛兽、沼泽丛林都只是电视银屏上的画面和遥远的自然保护区景观。

  如同自然过程在传统设计中从大众眼中消失一样,城市生活的支持系统也往往被遮隐。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发电厂及变电站都被作为丑陋的对象而有意识地加以掩藏。自然景观及过程以及城市生活支持系统结构与过程的消隐,使人们无从关心环境的现状和未来,也就谈不上对于环境生态的关心而节制日常的行为。因此,要让人人参与设计、关怀环境,必须重新显露自然过程,让城市居民重新感到雨后溪流的暴涨、地表径流汇于池塘;通过枝叶的摇动,感到自然风的存在;从花开花落,看到四季的变化;从自然的叶枯叶荣,看到自然的腐烂和降解过程。用萨尔的话说,景观是一种显露生态的语言[29]。

  所有这些,都在促使一种我们回到古老艺术:视觉生态——一种景观美学,它反映了人对土地系统的完全依赖[28],重新唤起人与自然过程的天然的情感联系,在生态-文化与设计之间架起桥梁。人与生物之间的共生,被威尔逊(Wilson)称为“生物恋”(Biophilia)[35],人与土地和空间之间的依恋关系,被称为“土地恋”(Topophilia)[31]。它提醒我们人类是被设计出来适应和生活在自然之中的。生态设计回应了人们对土地和土地上的生物之依恋关系,并通过将自然元素及自然过程显露和引导人们体验自然,来唤醒人们对自然的关怀。这是一种审美生态(aesthetic visual ecology)[28],审美生态主张设计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显露自然作为生态设计的一个重要原理和生态美学原理,在现代景观的设计中越来越得到重视,前不久在美国伊利诺大学举办的一次全国景观设计展中,便以此为主题,被称为生态显露设计(eco-revelatory design)[14],“即显露和解释生态现象、过程和关系的景观设计”。强调景观设计师不单设计景观的形式和功能,他们可以给自然现象加上着重号,突显其特征引导人们的视野和运动,设计人们的体验。在这里,雨水不再被当作洪水和疾病传播的罪魁,也不再是城乡河流湖泊的累赘和急于被排泄的废物。雨水的导流、收集和再利用的过程,通过城市雨水生态设计可以成为城市的一种独特景观[7、23、34]。在这里,设计挖地三尺,把脚下土层和基岩变化作为景观设计的对象,以唤起大城市居民对摩天楼与水泥铺装下的自然的意识[17]。在自然景观中的水和火不再被当作灾害,而是一种维持景观和生物多样性所必需的生态过程[13]。

  除了上述基本原理外,生态设计还强调人人都是设计师,人人参与设计过程[26]。生态设计是人与自然的合作,也是人与人合作的过程。传统设计强调设计师的个人创造,认为设计是一个纯粹的、高雅的艺术过程。而生态设计则强调人人皆为设计师。因为每个人都在不断地对其生活和未来作决策,而这些都将直接影响自己及其他人共同的未来。从每天上班出行的交通方式到选择家具、装修材料、水的使用、食物的选购、垃圾的处理甚至于包装袋的使用,都是一个生态设计的问题。因为它们都对整个社区和环境的健康有着深刻的影响,每个人的决策选择都应成为生态设计的内容。所以,从本质上讲,生态设计包含在每个人的一切日常行为之中。对专业设计人员来说,这意味着自己的设计必须走向大众,走向社会,溶大众的知识于设计之中。同时,使自己的生态设计理念和目标为大众所接受,从而成为人人的设计和人人的行为。

  与传统设计相比,生态设计在对待许多设计问题上有其特点(表1)。但是,生态设计应该作为传统设计途径的进化和延续,而非突变和割裂。缺乏文化含义和美感的唯生态设计是不能被社会所接受的,因而最终会被遗忘和被淹没,设计的价值也就无从体现。生态的设计应该、也必须是美的。 表1 常规设计与生态设计之比较(参照van der Ryn and Cowan,1996)

  过量使用高质量材料,使纸质材料变为有毒,有害物质,遗存在土壤中或释放入空气。

  规范化的模式在全球重复使用,很少考虑地方文化和场所特征,摩天大楼从纽约到上海,如出一辄。

  应生物区域不同而有变化,设计遵从当地的土壤,植物,材料,文化,气候,地形,解决之道来自场地。

  使用标准化的设计,高能耗和材料浪费,从而导致生物文化及经济多样性的损失。

  综合多个尺度的设计,在大尺度上反映了小尺度的影响,或在小尺度上反映大尺度的影响6t体育。

  视文化与自然为对立物,试图通过微弱的保护措施来减缓事态的恶化,而不追究更深的,根本的原因。

  视文化与生态为潜在的共生物,不拘泥于表面的措施,而是探索积极地再创人类及生态系统健康的实践。

  景观设计学以生态思维为其核心,但也正是设计中的生态意义使景观设计这一职业出现分异,其一极强调对生态过程的组织和条理;其二则强调艺术和美的表达和再现[19]。这种由来已久的分异到生态设计中应得到融合。

  生态设计不是一种奢侈,而是必须。因为它关系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关系到每个人的安全和健康;也关系到人类的持续。如果把生态设计理解为远离城市的丛林中或自然保护地的设计;或是环保主义者在其后院的一种实验;或是认为只能在城市中的样板区的一种摆设,那是对生态设计的偏见,至少是对现代和未来生态设计概念的不理解。

  生态设计是一个过程,一种“道”,而不是由专业人员提供的一种产品[4]。通过这种过程使每个人熟悉特定场所中的自然过程,从而参与到生态化的环境和社区的建设中。生态设计是使城市和社区走向生态化和趋于更可持续的必由之路。我们提倡生态设计,尽量遵循生态设计原则建设城市与景观,但并不能廉价地提倡将一定的区域冠以“生态”为前缀的名称,诸如生态城市、生态小区等等。

  生态设计更是一种伦理。它反映了设计者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是每个设计师的最崇高的职业道德的体现。已故景观设计专业泰斗佐崎(Sasaki)说过,景观设计师可以给地球带来深刻的变化,同样,他也可能陶醉在钟情于细枝末节般的艺术的自我表现之中。有了对社会和土地的责任感,景观设计师才有可能选择前者。

  生态设计是经济的,生态和经济本质上是同一的,生态学就是自然的经济学(natures economy)。两者之所以会有当今的矛盾,原因在于我们对经济的理解的不完全性和衡量经济的以当代人和以人类中心的价值偏差[40]。生态设计则强调多目标的、完全的经济性。

  本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第39870147号“可持续城市水系绿色通道设计的景观生态学途径”资助

  [37]王如松.高效和谐-城市生态调控原则与方法[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38]西蒙兹著,俞孔坚,等译.景观设计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39]俞孔坚.盆地经验与中国农业文化的生态节制景观[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2,14(4).

  [40]俞孔坚.可持续环境与发展规划的途径及其有效性[J].自然资源学报,1998(1).

  [41]俞孔间.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中山歧江公园设计[J].新建筑2001(5).

  [42]俞孔坚.中国可持续发展:警惕暴发户与小农意识下的城市美化运动及其对可持续城市的危害[J].香港新闻出版社,德中传统文化研究会,2001.

  [43]俞孔坚.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从硅谷到中关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44]俞孔坚,吉庆萍.国际城市美化运动之于中国的教训(上,下) [J].中国园林,2000(1),(2).

  [45]俞孔坚,等.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景观规划途径[J].生物多样性,1998(3).

  [46]俞孔坚,等.景观可达性作为衡量城市绿地系统功能指标的评价方法和案例[J].城市规划,1999(8).

  [47]俞孔坚,等论城市景观生态过程与格局的连续性——以中山市为例[J].城市规划,1998(4).

  [48]俞孔坚,李迪华.城乡与区域规划的景观生态模式[J].国外城市规划,1997(3).

  [49]俞孔坚,等.敏感地段的景观安全格局设计及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以北京香山滑雪场为例[J].中国园林,2001(1).

  [50]黄肇义,杨东援.国外城市生态理论综述[J].城市规划,2001(1).

  [51]宋永昌,等.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9(5).

  [52]黄光宇,陈勇.论城市生态化与生态城市[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1999(6).

  [53]黄光宇,陈勇.生态城市概念及其规划设计方法研究[J].城市规划,1997(6).

  [56]石铁矛 李团胜.人居环境建设的城市景观生态方法——沈阳市景观生态规划研究[J].规划师,1999,15(1).

  [57]王军,等.景观生态规划的原理和方法[J].资源科学,1999,21(2).

  [58]欧阳志云 王如松.生态规划的回顾与展望[J].自然资源学报,1995,10(3).

  在桥型方案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根据地形、地质、路线纵坡要求,满足水利、规划等主管部门对跨河、跨堤的净空要求,选择合理的主桥跨径布置。(2)以打造突出景观造型为目标,景观造型应有深刻寓意,能深刻反映当地历史、人文等地域文化,以及新时代兴宁人精神风貌,丰富城市文化内涵。(3)在满足承载能力和使用功能的前提下,设计时要考虑桥型与周围景观设计统一。桥型要创新,主体结构要有独特的艺术造型,防止公式化,在统一中求变化。在线条、形体、色彩、质感的运用上应以简为主,加强对比,突出重点和个性[2]。(4)遵循技术可行、经济合理、造型美观的原则,通过桥梁、造型、色彩、灯光等营造与周边环境和谐相融的意境[3]。(5)拓展桥梁功能,使之具有交通、旅游观光等多种功能。

  结合地形、地貌及本桥景观要求,适合的桥型有拱式桥、斜拉桥及梁式桥,考虑到景观需要,将常规的梁式桥排除,以下对拱式桥、斜拉桥2种结构体系的桥梁进行比选。

  2.1方案一。蝴蝶拱桥(宁江蝶恋)本方案采用1孔跨越主河道的中乘式系杆拱桥,跨径组合为35m+75m+35m。见图1~图3。主梁采用钢箱梁,梁高为2.2m。主跨为单箱3室截面,边跨为单箱4室截面。主拱采用直径2m钢管截面,单幅桥2片拱肋均外倾24°,拱轴线。主墩基础采用8根直径200cm钻孔灌注基础,按摩擦桩设计。承台采用分离式,上设拱座,承台厚3m。迎水面做成弧形,以减小对水流的阻力。承台顶拱座高1.5m,拱座横桥向尺寸为7.3m,顺桥向尺寸为8.5m。承台间设系梁,系梁宽5m,高3m。本方案结合特有的地形特点,设计了蝴蝶双飞的造型,充满了浪漫主义气息,表达了人们对自由爱情的向往与追求,延伸了城市内涵。另一方面,桥面以上拱圈整体呈“兴”字造型,使2幅桥形成有机整体,兴宁地名蕴含其中,寓意兴旺、安宁。桥梁造型具现代感,与周边规划现代建筑风格相适应,建成后将成为兴宁一景。

  2.2方案二。独塔斜拉桥(扬帆起航)本方案为2孔跨越河道、规划路,将主墩落在南岸堤脚滩涂处。主桥采用独塔双索面斜拉桥,为塔、梁固结刚构体系6t体育,跨径组合为85m+50m+25m。见图4~图6。主梁采用鱼腹式箱梁,单箱4室断面构造。主梁梁高2m,顶板宽27.4m。主梁沿纵向对应拉索锚固点位置设置加劲横隔板。单幅两侧主塔均向外倾10°,高52m。主塔采用风帆造型,主塔主体顶部宽3m,横向塔宽2.5m;底部宽4m,横向塔宽4m。单个塔上共设11对拉索,主跨拉索索距为7m,边跨拉索间距为7m、5m。每根主塔横桥向外侧均设风帆造型,由竖向直径100cm的钢管和水平向直径80cm的钢管构成。单幅主塔基础采用2个承台,承台间采用系梁连接,单个承台下布置12根直径200m钻孔桩,承台厚3.5m。承台平面尺寸15.7m×8.9m,系梁宽4m,厚3.5m。斜拉桥是景观性较为显著的桥型,矗立于桥面系之上的索塔体系十分醒目,是最重要的景观元素和设计要点。本方案将主塔轮廓设计成风帆造型,主梁和墩身则抽象为船体。塔身倾斜使全桥整体宛如一艘迎风破浪的大船,寓意兴宁市借南部新城强势崛起之机,扬帆起航,驶向美好的明天。同时也寓意兴宁人民勇立潮头、锐意改革拼搏进取的精神。

  2.3方案三。葵花拱桥(卧波掠影)本方案2主墩落于近岸处的水中,采用拱、梁组合体系的上承式葵花拱桥,跨径组合为40m+65m+40m。见图7~图9。主桥单幅桥宽25m。拱腿和跨中实腹段的底缘外轮廓线。单幅拱腿采用分离式,为矩形截面,单个横向宽6.7m,截面高由拱脚处的1.2m渐变为大节点处的2m。拱上小拱采用1m厚混凝土板,宽度同拱腿一致。弦杆和跨中实腹段采用箱型截面,截面形式为双箱单室。弦杆梁高1.8m,顶板宽25m,悬臂宽3m。跨中实腹段梁高渐变,由大节点处的4.3m渐变为跨中的2.0m。拱腿按普通钢筋混凝土构件设计,弦杆和跨中实腹段按预应力混凝土A类构件设计。主桥基础采用群桩基础,单个主墩设2个承台,承台间采用系梁相连,单个承台下设8根直径160桩基础,桩顶承台作为拱座使上下部结构连接成一体,拱座厚1m,承台厚度2.8m。本方案立意为“卧波掠影”,采用叠拱的外形,宛如飞雁掠影于宁江之上,又犹如葵花盛开,造型优美简洁。

  2.4桥型方案景观比选3个方案均采用了新颖的结构形式,时代感强3个方案景观比选见表1。方案一采用了蝴蝶双飞的造型,使之整体形象栩栩如生,令人印象深刻。另一方面,主桥的整体呈“兴”字造型,与兴宁市名称相呼应,寓意振兴、兴旺。桥名蝶恋更是多了一分宁静、浪漫之意,将城市内涵予以进一步扩展,建成后将成为兴宁又一地标性建筑物。综合考虑技术、经济和景观性因素,特别是景观性方面,方案一优势明显,因此设计将方案一作为推荐方案。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居住区域环境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这使得景观设计专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景观设计是指在建筑设计或城市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对周围环境要素的整体考虑和设计,包括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以使得建筑和城市规划与自然环境产生呼应关系,以更大程度的将人置于一种舒适、优美、自然、生态的环境中,可见,景观设计的根本和出发点均应是以人为本,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体现出景观设计的本质。本文以下内容根据笔者多年的实践经验,对景观设计的步骤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仅供参考。

  根据笔者多年的实践经验,认为景观设计应开始于景观的前期分析阶段,并且在这个阶段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应认真阅读业主的设计任务书,充分了解业主的意图和对项目的具体要求,以为以后的具体设计有一个方向性的目标。第二,应对项目所在地的地形地貌、地域文化、周边环境等等进行认真的考察、分析和研究,找出有利和不利的因素,以能再景观设计阶段对有利的因素加以综合利用,对于不利的因素想办法避免甚至消除。第三,根据业主的要求以及项目所在地的原始条件,进行综合的分析,对项目进行概念性策划,并将策划信息及时的向业主进行反馈,对于在这个过程中,与业主的意图和想法有冲突的地方,应在这个阶段进行协调和沟通,并达成一致。第四,对项目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确定景观设计的风格、类别,确定项目大的格调和地域文化特色,并及时与业主沟通,提出积极的建议。

  概念设计是由分析用户需求到生成概念产品的一系列有序的、可组织的、有目标的设计活动,它表现为一个由粗到精、由模糊到清晰、由具体到抽象的不断进化的过程。概念设计即是利用设计概念并以其为主线贯穿全部设计过程的设计方法。概念设计是完整而全面的设计过程,它通过设计概念将设计者繁复的感性和瞬间思维上升到统一的理性思维从而完成整个设计。对于景观来说,概念设计是抽象构思与具象表现在多元化,多倾向性反复推敲、反复验证的过程,是满足约束条件下由功能确定出形式的设计过程,突破和创新是概念设计的灵魂。在概念设计阶段,没有尺寸关系的详细要求,其目标是在满足功能前提下对节奏、旋律、层次、空间、色彩导向等诸多设计元素应用,用功能来匹配运动结构形式,表达人类智慧的重要构思阶段中的推理思维及幻想思维。对于景观来说,其概念设计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景观的概念设计阶段应包含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根据前期分析阶段产生的结果,对项目内容进行总策划,确定项目的各项具体内容,进行功能分区,合理安排项目各个地块的功能,进行交通分析,确定主要路网和入口,确定景观的大体方向,规划山形水系,确定景观轴线和景观节点,确定绿化总体构成;对景观进行功能安排,合理安排商铺、管理用房、厕所等各种必需的辅助设施;对景观节点进行大致规划,确定基本造型和方向,绘制剖面图;对照明、排水进行概念规划。将这些概念设计与业主进行进一步的沟通,以为方案设计提供必要的支持。第二,形式和功能是这一过程中的关键因素。有人认为形式服从功能,形式是解决功能问题的逻辑结果。另外一些人认为形式有自身的完整性,它影响场地的使用。换言之,形式可以先于解决功能。因为概念设计常要面对思想和功能的问题。事实上,形式是功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对功能的影响具有双向性。第三,几何学的和自然主义的结合构成了这种结构性的基础并成为概念设计形式的主要表现方法。这种方法鼓励你用几何学的和自然的思想去构思,在实践中举一反三,进而创造出更多更好的形式。第四,景观的概念设计应采取艺术哲学的概念进行设计。艺术哲学概念用来表达一个项目的外形完美、本质地域、文化内涵以及潜在的特点。这种概念能使场地赋予特定的位置感,使特定位置赋予超出美学和功能之外的特殊意义。对一个设计师来说,这种概念将迫使你去问自己:“这一场地真正意味着什么?”根植于艺术哲学概念的设计具有很强的特性,使你身边这一设计空间之中便产生特别的感觉,生活中有很多专业的园林景观设计缺乏希腊人所谓的“地方特色”,即场地的一种特有精神。设计师需要发现并且揭示这种精神的特征,进而明确场地如何使用,并巧妙地使它融入有目的的使用和特定的设计形式中,以便体现这种精神,增强地方特色。要做到这一点设计师必须投入自己的情感,必须了解和理解业主或使用者的基本情况、感情及目的,必须问自己设计出的具体形式是否融入了他们的理想、信仰、价值观,成为当地文化和个人特点的真实放映。一旦设计者找到了适于客户和场地的艺术哲学概念,下一步就是要用具体的形式表达这些概念了。经过反复琢磨和“头脑风暴”之后,就会想出一些可见的形体。可用弯曲的线条、几何形体以及一些人造物质如塑料、钢材。水泥等去反映高科技信息;用有机体形式、水体以及一些软材料如草坪、树木等去体现环保价值;用明亮鲜艳的动态元素布置娱乐场所;用淡雅的静态元素布置安静休息区。

  根据笔者多年的实践经验,认为在景观的方案设计阶段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在景观的方案设计阶段应对交通路网和入口进行深化设计,完善交通路网;应对山形水系进行深化设计,确定竖向设计;应对景观轴线、节点进行深化设计,确定竖向、铺装、小品设计;应对绿化进行深化设计,规划密林、疏林、草坪、水生植物、植物空间、变化、基调、主调、辅调、配调等;应对量化、场地排水等设备进行进一步的规划;应完成场地设计说明、设计分析、方案分析、总图、效果图、剖面图、意向图等内容,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文件,并向甲方提交,以确定设计方案,为初步设计阶段提供素材。

  景观的初步设计阶段对于整个景观的设计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其是以景观的方案设计为基础,并为施工图设计提供必要的素材和技术支持,在景观的初步设计阶段应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对项目进行深化设计,完成竖向、铺装、小品、乔木和灌木的分类;进行分区设计,完成每个区的平面图、尺寸图、竖向图、铺装图、剖面图和小品设计图等;完成灯具布置图,估算电容量;完成排水规划图,确定给水、排水、水面控制、循环等内容;完成彩色饰面材料表、灯具表、成品选型表等彩色辅助设计内容。

  景观的施工图设计阶段是整个景观设计的成型阶段,在这个阶段整个景观的设想即将变为现实,其也是指导施工的最直接的蓝图。在施工图设计阶段,主要包含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完成所有场地的竖向图、定位图、铺装图、小品的详细做法和施工所需的详图;完成绿化设计图和水电设计图;提供必要的物料选型图。

  另外,还应注意的是,在整个景观的设计阶段,还包括设计的后期服务阶段,这个阶段主要包含如下内容:配合业主完成图纸的修改、预算和招投标;进行图纸会审和现场技术交底,对图纸进行解释和答疑;进行现场技术服务,解决施工过程中碰到的技术和效果问题;配合甲方完成项目验收和最后的整改。

  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对景观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作为一名技术人员,应该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并注重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为提高景观设计质量做出应有的贡献。

  在城市设计规划中,风景园林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项目,风景园林不仅可以美化城市的自然环境,并且能够让城市中的人们感到舒心和安逸。而作为风景园林的核心项目,植物景观影响着风景园林工程的质量好坏。对于植物景观的设计,是体现园林整体的设计规划方向和思路的过程,并且是提高风景园林的自然气息以及艺术气息的重要步骤,所以做好植物景观的设计工作才能够更好的设计好风景园林。

  我国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风景园林设计理念体系是上世纪50年代出现的,经过60多年的发展,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园林建设理论已经形成了一些诸如“生态园林”、“节约型园林”的现代化园林设计理念,园林的植物景观设计也有了一套相对比较完整的体系。在园林的景观设计上,长久以来我国的设计师们已经有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产出,并且指导着我国未来的植物景观设计的发展方向。在目前的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人们对植物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使得园林中的植物景观设计需要更加宽阔的领域和更加全面的思路[1]。现代长久生活于城市中的人们,随着生活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对于自然的渴望更加的迫切,更加的希望能够亲近自然和谐相处。所以在现代园林的设计时,主要分为了两种类型进行设计,一种是“以人为本”的园林设计,这种园林主要的目的是为人服务,植物的设计也是以人的需求为主,目前大多数的园林设计都是以“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进行设计,使得植物景观在种植时能够满足周围建筑以及人们生活的需求,例如城市中的小型绿地、以及住宅、工厂等地方附近的小型园林。另外一种是突出自然的理念,顺应自然规律进行设计的园林,这种园林是通过现代的科学技术手段模拟出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然后建造一个接近自然的环境,供市民们欣赏和生活。这种园林主要是在城市的大型绿地以及滨水的公园,郊区的公园等地方进行设计。而园林设计的规模越大,就越要注意保护自然的原生态景观。所以在建设现代化园林时,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建造生态化完整循环的生态园林,并且对于保护和开发的关系要进行协调,保护好原生态的自然景观,发挥出风景园林的真正意义,做到城市与园林的和谐统一。

  在风景园林的植物景观设计时要经过五个步骤,首先是分析现状,其次进行概念规划,第三步进行方案设计,第四步是对方案的深化设计,最后设计施工图,并且在施工过程中,要进行设计配合[2]。

  (一)现状分析。现状分析是在进行植物景观的设计之前,对园林的施工地方情况的调查和分析,这个阶段是指导植物景观设计方向的关键,保证了园林施工后续工作的顺利展开和实施。在分析施工地区的现状时,主要要进行资料收集、现场调研和周边考察三个工作。资料收集是对施工场地所属的城市地区的规划理念以及植物的地域性分布情况进行资料的收集,并且收集当地的基本气象、土壤、水温、地质的情况以及当地与植物相关的一些传说和典故。现场调研就是对施工产地的土壤等情况进行具体的考察和分析。分析是对施工地区周边的整体绿化情况,以及周边的建筑物等情况进行了解。

  (二)概念规划。概念规划是设计师根据施工地区所属城市的整体规划理念,结合现状分析的资料对植物景观的设计提出一个大概的规划思路,并提出整个园林植物景观的设计新意和特色。

  (三)设计方案。在规划好植物景观设计的概念之后,就要进行方案的设计,方案设计是调整规划概念中的层次以及内容,并且将概念进行深化和细化,将宏观的概念方向变成具体的细节步骤。在进行方案设计时,要将规划的宏观内容全面有序的展开,将植物景观的特色进行分区,并整合植物景观的空间构成然后设计出一套合理的方案。

  (四)深化设计。深化设计是对方案设计内容的再次细化和调整。将方案这几中的内容借鉴园林植物配置和设计的原则,对植物进行分类,归置,并且表面种植的数量和需要间隔的距离等,深化设计是在进行方案设计的时候同步进行的细化过程,是对方案设计的进一步完善和全面的调整。

  (五)设计施工图。施工图的设计囊括了植物种植的施工以及工程的预算、工程的监管和验收等工程的各个方面具体细节的设计。施工图能够准确的表达出种植某种植物的目的以及种植植物的具体步骤和细节。植物的施工图明确了植物种类、名称、种植位置、行距、数量、规格等大多数需要施工中注意的问题,并且表面了植物的选用情况以及种植植物苗木的质量,苗木的移栽方法等资料和要求。是最终进行施工的指导性文件和依据[3]。

  (六)施工配合。在施工过程中,往往会因为一些不可控的情况而出现种植的问题。施工配合就是在施工中对现场施工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整和优化,并重新设计的过程。设计师要在施工现场对施工人员进行全方位的指导,避免出现一些不必要出现的问题,并且对现场的施工问题进行解决和优化。这个过程影响着整个工程的效果和最终的施工质量,所以设计师要积极的对施工进行配合。结束语总而言之,在风景园林的设计中,植物景观设计是最重要的环节,只有遵循现代园林设计原则,并且做好设计前的现状分析,提出具有特色的规划概念,同时提出全面的设计方案并且加以深化完善,形成指导施工的施工图,才能够使植物景观在施工中更加有效,使风景园林的质量更加优秀。

  [1]牛艳玲.城郊体验型农业休闲园植物景观设计[J].湖北农业科学,2014,53(17):4100-4104.

  [2]任斌斌,冯久莹,李树华等.模拟邯郸地区自然群落的植物景观设计[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1,28(6):870-877.

搜索